我省农村边远学校样本调查
N本报记者 李建芳 何旌 李薇 包华 文/图
核心提示:上周六,来自永泰的6岁小女孩周青青,通过电脑派位,顺利进入福州晋安区一所公办小学就读。自从把女儿接到福州,永泰老周就没想过把孩子送回老家念书。他觉得,现在城里上学很方便,条件也比农村好多了。
和周青青一样,今年福州市共有近万名“三证齐全”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,通过电脑派位或统筹安排的方式,进入城里的公办小学就读。
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和老周一样,把孩子带在了身边,留给家乡学校的,只是一个越来越远的背影……
农村学校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去,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农村人口急剧向城市流动,农村校生源日益减少,规模也渐渐萎缩。2001年—2010年,我国启动大规模撤点并校,一大批农村学校被撤并。今年6月,省教育厅下发意见称,我省原则上不再“撤点并校”。在过去十多年这场“撤并风”中保留下来的农村学校,现在的生存状况如何,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?
在开学之际,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福州闽清县、闽侯县、晋安区三地的几所农村中小学。从这几所学校的故事中,或许能窥见农村校边远学校生存现状的一斑。
A 闽清县桔林中学、桔林小学:“并校”背后的生存困境
桔林乡是闽清县典型的农业乡,离闽清县城40公里。驱车前往乡政府所在地四宝村时,沿路可见一些山林,也有很多稻田荒着。
在闽清县政府网站的乡镇介绍里说,桔林乡主要产业是食用菌产业、林竹产业、畜牧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。但对这里大多数的农民来说,外出打工才是最实在的。
村里有两所学校,分别是桔林中学和桔林小学。不过,桔林中学门口的校名牌得要更换了,因为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桔林学校。与桔林中学百米之遥的桔林小学,因为校舍成危房,闽清县决定将两校合一,桔林小学的师生转移到桔林中学就读。
“麻雀校”也曾经辉煌
桔林小学大约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。最早,只是四宝村的孩子到这里上学。当年,桔林乡下辖的13个行政村,村村都有一所小学。2007年,随着伴岭小学撤并到桔林小学,13个行政村目前只保留了桔林小学和后洋小学两所小学。桔林小学的划片范围共有11个村,后洋小学两个村。
尽管划片从一个村变为11个村,但桔林小学的生源不增反减。当年仅划片四宝村时,桔林小学有200多名学生,现在生源却整整减少了一半,只有100多人。
“我们的学生,以前去县里参加画画比赛、自然竞赛,经常拿奖的。”50多岁的桔林小学校长张赠江,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,对桔林小学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。“现在,我们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拿不出手了。”张赠江苦笑道,因为学校生源太少,没办法配备专职的体、音、美老师,只能由语、数、英老师兼职教。
去年9月开学时,桔林小学一年级只招到了13名学生。今年还没开学,但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只会比去年更少。
城里的“巨无霸”小学
与桔林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城关的小学规模不断扩大。
从农村校出来的闽清县城关小学校长陈有水,也算是张赠江的老相识。开学前后,他有时会给张赠江打个电话,说你们那一带又转了多少名学生来城里。
“农民去城里打工了,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子,我们就要接收他们的孩子上学。”陈有水告诉记者,城关小学原来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人左右,这几年已经增加到1800多人。“县政府已经给学校划了一块新地,马上要进入招投标。”陈校长说,新建的城关小学更大更漂亮,可以容纳42个班,而现在可容纳36个班。
对于城关小学不断壮大的现状,张赠江觉得,这也是好事,“农民外出打工,孩子跟在身边总比当留守儿童更好”。但他也为桔林小学不断减少的生源而担忧。
苦闷的乡村老师
“在这里教书,怎么能不苦闷呢?”30多岁的刘礼凯是桔林中学的教导主任。他是学数学出身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在教物理或是地理。
在桔林中学,每一名老师都要身兼数职。全校17名老师,只有一人是正宗的语文老师,物理、化学老师则一个都没有。“我除了没教过英语之外,其他科目全部教过。”桔林中学的书记郑永昌说。
不仅如此,当年也是从桔林中学走出去的刘礼凯还发现,学校里的很多教学仪器和设备,还是当年自己读初中时的那一套,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了。
“没有多余的钱去更新设备。”桔林中学校长刘标豪告诉记者,桔林中学每学期办公经费只有3万多元,扣除水电、电话、网络费、教师差旅费等,所剩无几。
桔林中学最近一次有新老师来,还是在2002年。因为生源不断减少,该校的教师处在“超编缺人”的状态,17名老师只能按12人的标准划拨绩效工资,每个人能领到的绩效工资也就打了个六七折。
如此惨淡经营下,一些老师也会回忆起十多年以前,附近的水口、雄江等地的家长(微博)想尽办法“择校”到桔林中学的情景。
好在今年也有令人惊喜的成绩,刚刚毕业的29名初三学生中,有7人考上了县里的高中,其中1人被闽清一中录取。与最辉煌时一年30多人考取闽清一中的盛况相比,这个成绩微不足道,但今昔不同往日,这样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下,有这样的成绩也让老师们感到一丝安慰。
中小学合并的担忧
桔林小学与桔林中学合并,一部分小学生家长也有意见。“主要是担心孩子被初中生欺负。”说到这个,张赠江也感到无奈,“因为生源还在减少,政府如果投入资金盖一所新小学,无异于浪费资源。”
而今年刚刚盖了一幢新教学楼的桔林中学,也因为生源减少,教室有好几间闲置。两校合并似乎是最理想的方案。但两校的领导都在暗暗担心合并后的管理问题。“老师的管理,学生的管理,甚至中学与小学一天课时的不同,打铃都有冲突。”郑永昌说。
这种中学与小学合并的做法,在闽清的另外乡镇已经有先例,合并的原因都因为生源减少,合并能产生效益最大化。但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尝试,仍需要时间去验证到底是好是坏。
B 闽侯洋里乡田垱小学:校长=一线教师+生管老师+装修工人
见到余朝东的时候,他正拿着一把斧头在敲墙,白色的墙灰落下来,沾得他满头满脸都是。学校食堂内墙翻新要贴瓷砖,工期很赶,人手又不够,他就给装修工人打起了下手。而他的正式身份,是闽侯县洋里乡田垱小学的校长。田垱小学是洋里乡规模最小的完全小学,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山上。从福州市区驱车两个多小时,沿着蜿蜒的村道一路上山,远远就能看见学校刚刚建好的教学楼。这座黄蓝相间的3层小楼,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,也是新学年送给学生们的一份大礼。“原来的楼是危房,拆了,这座楼是县里拨款100万建的,建了一年多才建好。”余朝东说。
开学送来的一份大礼
正因为这座新教学楼,今年暑假余朝东特别忙碌。距开学还有半个月,他就住到了学校里。旧宿舍楼要翻新、操场上要立起新旗杆、新黑板和新的课桌椅过两天就要运来……在这所学生不到70人、老师只有10人的学校,事无巨细他都要操心。他是校长,也是一线教师,一周要上18节课;他管教学,也管生活,30多名住宿生的生管老师,也还是他。晚上,他就跟学生一起住在破旧的宿舍楼里。
“还有电风扇,太好了!”尽管还没开学,但家住附近的学生们,已经忍不住到学校探头探脑。过去一年多,他们在隔壁宿舍楼里改装的临时教室上课,房间很小,黑板也小小的,宽敞明亮的新教室,让他们雀跃不已。
更多信息请访问:新浪中小学教育频道
特别说明: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|
|